1936年春夏之际,毛主席在陕北保安县的照片成为了历史的珍贵瞬间。这张照片记录了毛主席在长征后艰苦环境中的坚韧与决心。照片中的毛主席身形瘦弱中国正规股票配资公司,面容憔悴,眼圈深陷,衣服也显得十分皱巴,甚至可见袖子上的补丁。然而,尽管外表疲惫,他那双眼睛中透出的坚定与无畏,仍给人带来无尽的力量。
毛主席不仅是红军的领袖,在长征中,他和普通战士一样面临着重重生死考验。在翻越夹金山时,他亲笔写下《行军告示》:“我们必须准备走大路、小路、直路和弯路。走过白天是黑夜路,走过黑夜是白天路,走过天涯还有路!走上坡路、下坡路、岔路和斜路,还要准备走绝路,走完绝路,我们再赶路!”这些话展现了毛主席在极端困难中依然不屈的精神。
然而,这张照片背后还有更为感人的故事。1935年秋,毛主席带领中央红军历经重重磨难,终于抵达陕北。当时,国民党对中共及红军的“围剿”愈加疯狂,社会上白色恐怖弥漫。毛主席决定邀请一位公正的外国记者和一名医生来陕北,以便向外界展示中共领导的根据地情况,以及抗日的决心和主张。
展开剩余75%毛主席通过宋庆龄的推荐,邀请了美国记者埃德加·斯诺和医学博士马海德。1936年7月,斯诺和马海德突破重重封锁,终于抵达保安县。斯诺初到时便受到热烈欢迎,在随后的日子里,周恩来安排了斯诺的采访行程,确保他能充分了解陕北的情况。斯诺最期待的就是见到毛主席,而这一愿望很快实现。
第一次与毛主席见面时,斯诺被毛主席瘦弱却坚定的形象深深震撼。斯诺在《西行漫记》一书中详细描述了毛主席的外貌:“他是个面容瘦削、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,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,背有些驼,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,双眼炯炯有神,鼻梁很高,颧骨突出。”他接着回忆道,初次见到毛主席时,他正在与两位年轻的农民交谈,虽然不认识他,但后来才知道那就是毛主席。
不久后,毛主席邀请斯诺来到他简陋的窑洞里进行长谈。斯诺震惊于毛主席居住条件的简陋,与普通红军战士的窑洞几乎无异。毛主席的住处四壁简陋,只有几张地图挂在墙上,整个屋子显得格外寒酸。每次斯诺不去前线考察时,都会与毛主席进行深入交流,话题涉及毛主席的童年、少年时光,以及中国革命的理想。斯诺被毛主席的智慧与坚定深深折服,逐渐与毛主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
斯诺在陕北待了四个月,期间拍摄了大量毛主席的照片,包括那张珍贵的照片。回到北京后,斯诺将自己在陕北的见闻写成了《西行漫记》,这本书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书中不仅描述了毛主席的坚韧,还讲述了中共领导下的革命精神和抗日决心。大量的外国记者、医生和华侨受此启发纷纷来到延安,带来了物资和援助。
其中,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便是在阅读了《西行漫记》后决定前往中国,正如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所说:“要问我为什么去中国?请读埃德加·斯诺的《西行漫记》和史沫特莱的《中国红军在前进》,读后你们必将与我同感。”
斯诺的贡献不仅限于文字,他在临终时还将一半骨灰葬于中国,以示他对中国的深厚情感。1972年,斯诺在瑞士去世,享年67岁。10月19日,他的一半骨灰被运回中国,安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。中国政府对斯诺的评价极高,认为他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相互理解做出了巨大贡献,他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泰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